打橫嚟講:板間房精神,美好回憶
近日坊間頓然爆出「板間房」Vs「劏房」大辯論,唉!年輕一代真唔識嘢,只知劏房,而不懂板間房為何物!
五十年代,戰後香江,百廢待舉,逃難回港,或避秦南下的人湧至,地少人多,遂出現一樓十四伙的空前景況。
一層五六百呎的唐樓,分分鐘擠住十四家人,非常普遍。當時的房間,是用木板間隔構建的,板頂多是通花設計,本身用以透氣,但卻成為窺看鄰房私密的戶牖。
板間房每間約四五十呎,只有頭房(多是「騎樓」大房)和尾房才有窗口見光,所以,會叫「光猛大房」,租金也特別貴,中間房一定無窗的。
這類唐樓,除板間房外,走廊位會擺置多張「碌架床」,上下兩層分租,有人曾一家七口住一層,連瞓連家當,統統在四呎乘六呎的面積內搞掂。
全屋只有一個廚房、一個廁所和兩條水喉,咪以為這樣居住環境惡劣,便無人問津呀!
嗰陣啲包租婆好揀客的,常有規條話明:「炊煮莫問」、「攜子免問」,即不准煮食,和有孩子的都不會租也!
講及板間房,讓人記起獅子山精神,多美好的集體回憶,有譚蘭卿的惡包租婆,和鹹濕的高佬泉二房東,怎似得依家啲業主,買樓只作投機炒買,從未現過身。
以前的包租婆同住一起的低下小市民,現今的,隨時係專業有錢的會計師呀!
彭志銘
次文化考古學家,對城中潮語有深入研究,博徵博引,廢官廢人行埋一邊。
歡迎add我facebook一齊(目及)實政府